Sunday, November 3, 2024

一行禪師《佛雨灑下》- 蛇喻經 (一)

緣起

在法鼓山香港道場學習佛法已有一段時間,很感恩,在那裡我學到很多佛法中的基礎知識。惟當中一些宗教性質較重的部份我始終未能接受,例如法會、淨土宗,尤以後者為甚,總覺得與佛陀最初的教法相違背。
現存的漢傳佛教,大多是禪淨雙修,法鼓山系統亦然。雖然我了解過聖嚴師父的禪淨思想是以禪攝淨,念佛是緣起、參禪才是究竟,但我還是很希望能回歸佛陀本懷,了解漢傳佛法與佛陀最初的教法有何分別。

《阿含經》與一行禪師《佛雨灑下》

在法鼓山系統,我們大多透過聖嚴師父的著作學習,較少直接閱讀佛經,但要回歸佛陀本懷,直接閱讀佛經肯定是更直接的方法。佛經當中,在第一次結集中成書的《阿含經》應該比較適合。
公共圖書館的館藏中,講《阿含經》的並不多,但很感恩,有緣遇上一行禪師的《佛雨灑下》一書。
該書引用並闡述了四部經書:《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及《中道因緣經》,當中後兩者分別出自《中阿含經》及《雜阿含經》,這兩部份解說得十分精采,值得再三細讀。
書中的一段,甚至令我重拾追尋正法的信心:
正法已清楚、完整地宣說,需要的只是聰慧和善巧地接受和行持。

- 阿梨吒經(中阿含經200)

 既然在中阿含經中,佛陀已說正法已完整地宣說,即意味著,在原始佛法經典中已可以得到完整正法,在我的學佛路上,無異於柳暗花明又一村。


雖然對經文的理解仍未很透徹,但仍想先獻醜分享蛇喻經的一些讀後感。

蛇喻經

簡介

蛇喻經是說佛陀的弟子阿梨吒一再對其他比丘說欲樂並非修行的障礙,佛陀訓斥了他,重申欲樂是修行的障礙,其後對眾比丘了蛇喻經,講解「蛇喻」、「筏喻」等正確看待佛法的方法;最後再講解「無我」、「無常」和「涅槃」,即三法印,是我認為最精采的部份。

阿梨吒的錯誤見知

一行禪師認為,阿梨吒能影響一些僧尼,證明他並不是沒有智慧的人。他認為行欲無障礙可能是因為他分不清安樂和欲樂的界線。佛陀說安樂能滋養我們,但欲樂卻帶來痛苦。例如五欲-財色名食睡是修行的障礙,例如過量的睡眠、花大量時間追求美味的食物;然而,每天充足的睡眠及清淡、健康的食物卻有利我們學習與修行。這是安樂與欲樂的分別。
佛陀說,沉迷欲樂使人失去自由,因此我們以修行保護自己,免為欲樂所困。

蛇喻、筏喻

此部份為蛇喻經的要旨,目的在於破除執著,而不是解釋欲樂的禍害及解說三法印等概念。

佛陀以捕蛇來比喻誤解佛法的危險,就如空手去捕蛇,蛇會轉頭去咬人的四肢或身體,如此捕蛇,受許多苦卻毫無益處;善巧學習佛法的人,就如果捕蛇之人懂得使用有叉的長棍來按著蛇頸,這樣雖然蛇能用身體纏繞補蛇人的四肢,卻咬不到捕蛇人,如此捉蛇雖不用受許多苦,也不勞累。他們善巧地理解文字和義理,不會有顛倒的理解,學習亦不是為了爭論,而是為修行和解脫。

佛陀接著用另一個比喻來幫助我們不執著於佛法教義。
筏喻法說一個要過河的人,河邊卻沒有任何船隻和橋梁,於是他自己收集木材紮成一隻木筏,並成功渡河。之後,他覺得自己花了許多時間製作木筏,因此不想捨棄它,便想帶同它上岸繼續前行。這個做法並沒有任何益處。有益的做法應是把它置於水邊,讓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陀教導的無常、無我、空性和涅槃等,並非理論,亦非對實相的絕對詮譯,而是幫助我們修習的方法。使我們困在其中的,並不是正法,我們必須了解至關重要的一點。


無我

無我是很基本的佛法概念,但卻是最為人誤解的教理之一。
即使在書中,關於「無我」或者「我」的定義或見解,就零散分佈在書中不同地方。這裡稍微組織一下:

「無我」的定義

  1. 無我可以普遍和簡單地定義為沒有不變和恒常的實體,無論人或是物。一切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

「我」的定義

  1. 「無我」的相反,即一個不變、恒常的實體。
  2. 擁有絕對自主的實體。五蘊非常在,亦無自主,因此五蘊「無我」。

關於「我」的錯誤知見

  1. 六見處
    1. 即六種錯誤的認知,基於這些認知而有「我」這個概念
    2. 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
    3. 三種我見,這裡以色(身體)為例,可以推而廣之至受想行識和世界
      1. 這身體是「我所」:身體非我,但視為我所擁有的
      2. 這身體是「我」
      3. 這身體是「神我」:神我指精神本體,是宇宙本質

三種我執

  1. 這身體是我
  2. 這身體是我的
  3. 我在這身體之中,這身體在我之中。但我非身體、身體非我。

那「我」究竟是甚麼?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這個身體不是我,甚至不是我為我擁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那麼這個身體,究竟是甚麼?如不是我的,那又是誰的?「我」究竟是甚麼?正在寫這篇文章的,又究竟是甚麼?

一行禪師這時提到「見依」,意思是以我見為依。
人們為了安心,不用害怕虛無和斷滅,因而執取「我」的概念,這是人類普遍的需要。
只以「見依」還在,就有恐懼、痛苦和失望。可是,一旦失去這個信念,很多人卻會變得混亂和絕望,從認為有一個常在我「我」掉進「斷滅」的深淵,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中道

事實上,佛陀教導,在五蘊和世界中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但佛陀從未說五蘊和世界是虛無。
五蘊聚合而成的存在,無常又無我。因爲這存在是無常和無我,因此不能說它的本質是有或無,是恆常還是斷滅。說它是無,那不正確;說它是有,也不正確。五蘊和世界超越這四種意念:有(bhava)、無(abhava)、恆常(sassata)和斷滅(uccheda)。此即佛陀所說的中道。

這些概念,我相信已超出正常人能理解的範圍。第一次讀蛇喻經時,其實覺得有點奇怪,前半部份講不要執著於概念,後半部份卻是解釋不相干的無我、無常、涅槃。寫到這裡,忽然發現,其實是相關的。
無我等概念,非常複雜,甚至超出常人理解範圍,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概念,就好像徒手捕蛇,非常危險而且有害。要記住,這些概念只是指月之指,並非月亮本身,只是最後需要捨棄的工具。
透過「無我」這個概念,我們知道要放下我執,但是要實證無我,卻不是透過概念能夠達到的,只能透過修行去觀照,最後看到五蘊和世界的真相。

無常、涅槃

下篇續談蛇喻經剩下的內容:無常、涅槃。

Saturday, October 29, 2022

常展法師開示:《聖嚴法師教禪坐》五調(一)食得好瞓得好,禪修先至好

前言

常展法師的「聖嚴法師教禪坐」系列開示,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禪修人仕,都有莫大禆益。特此記下以供同好,以及自己將來複習。
這系列的開示是基於聖嚴法師的著作「聖嚴法師教禪坐」。

五調

身心是我們用來修行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修行得好,得好好保養身心。要調整、保養身心,這裡提出「五調」的概念。
五調是指調整以下五項:飲食、睡眠、身、息、心。當中調心為最終目的所在,把心調整為快樂、輕鬆、愉悅的狀態。前四項的目的都是為了調心。

由於「聖嚴法師教禪坐」這本書是摘錄自一個禪修營中聖嚴法師的開示,而禪修營中的飲食和睡眠一般都調得很好,因此書中跳過了飲食和睡眠兩項。常展法師另外引用惠敏法師的「身心健康五戒」來說明這一部份。

身心健康五戒是「微笑、刷牙、吃對、睡好、運動」五項,當中每項有四句偈總結。後三者正好對應調飲食、調睡眠和調身。

調飲食

吃對:素食少鹽,低脂少糖,全穀根莖,多色喝水

頭兩句顧名思義。吃東西不單要吃嫩的部份,還要全穀、根、莖;要多吃不同顏色的食物以吸取不同營養,並多喝水。
常展法師分享了一些素食者常見的問題,就是熱量不夠,因為素食者的飲食往往缺乏優質蛋白質。法師建議素食者即使吃得少,亦一定要吃得好。何謂吃得好呢?就是吃完感到能量充沛。他以自身經歷為例,吃自己種的蔬菜比買回來的蔬菜好;而摘下來馬上烹調食用的,又比放置一段時間的好。
另外,就是進食零食、甜品和刺激性食物等不利健康食物的問題。常展法師認為這些食物是心理需要,而不是身體需要,人往往在不開心的時候才想吃那些垃圾食物。
如果戒不掉吃垃圾食物,常展法師認為可以慢慢改善,他建議戒掉前,吃垃圾食物時要以正念的方式去吃,即使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吃每一口食物,要清楚自己身體吃這些東西時的感覺。

調睡眠

睡好: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間小睡,正念正知

定時睡眠,並不是指可以每天都定時很晚才睡。根據中醫理論,最好在十一時前要睡。即使每人的生理時鐘有所差異,亦不應相差多於一個時辰,即在凌晨一時前睡。
即使晚睡,我們亦不應太晚起床,因為身體過了某個時間便會開始活躍起來。因此寧願午睡或當晚早點睡,亦不要太晚起床。
午間小睡可讓人在一個早上的活動後,恢復消耗了的能量,讓人在長時間保持較高能量的狀態。但要注意午睡時間不應超過三十分鐘。如在不方便午睡的環境,例如上班時,常展法師建議可以閉目冥想代替。
正念指對身心的覺知,睡前要讓身心知道將要休息,不要做劇烈的身心活動以免影響休息。常展法師建議每晚睡前打坐,即使不能入定,亦要「扮打坐」。至於正知,即要存想與正知相應的知識,不浪費睡眠的時間。由於這是更進一層的功夫,法師並沒有詳細說明。


調身
運動:週三三三,胸臂腹腿,平衡柔軟,身動念在

週三三三,是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最少三十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跳的有氧性運動。胸臂腹腿等主要肌肉都要能運動到。身動念在,則指心要貼在身體的動作上,要做到身心一致,整個過程清楚覺知,令運動上昇到禪修的層次。法師建議大家可以體驗一下身動念在的運動方式,與邊運動邊進行其他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比較一下,觀察一下對身心狀態的影響。事實上,身動念在可應用在所有日常的活動上,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下一節,將繼續談調身的第二部份,以及調息、調心。

連結

Sunday, October 10, 2021

學佛入門(五) - 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

主講:演清法師

三皈

甚麼是三皈?

三皈是皈依三寶。
皈,皈是回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
三寶是指佛、法、僧:
  佛寶,是指修行至福德、智慧圓滿,脫離輪廻的聖者。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與及他方世界的佛陀,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
  法寶,是指修行的方法和道理。此即現存的經、律、論三藏經典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實踐的準則。
  僧寶,是指護持佛法,教化眾生的團體。包括菩薩、阿羅漢和一般的僧眾,而一般的僧眾是僧寶的中心。

為何要皈依三寶?

何任技藝,均需名師,以承受老師的所學所長,學佛亦一樣。
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皈依三寶的好處

心理上,如同註冊手續,可堅定信仰心理,增強意志力,是由俗趨聖之通道。
宗教上,能積廣大的福德,並獲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
皈依的心態:提昇自我生命的品質。

皈依的方法

佛在世時,並不需要甚麼儀節,只需簡單在佛前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

後世皈依則有比較隆重的儀式,以激發虔誠之心,細節不在此詳述。惟受皈依時,重點有二:
  1. 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2. 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見《律學要略》)

五戒

戒者,警也,警覺的意思,乃不能做的事。
聖嚴法師說:「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可以保護我們。
有人擔心受戒後很多事不能做,會失去自由,可是不能做的壞事,無論受戒與否,都不應做,受戒只是令自己有多點提醒。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吸毒,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則,非常繁複,可參考戒律學綱要(連結在文末),現僅簡述如下:
  1. 不殺生:不殺害一切有情眾生。
  2. 不偷盜:不屬於自己應得的任何財物,均不得不與而取,不論巧取或強奪,皆為不法的行為。
  3. 不邪淫:不正當的性行為。
  4. 不妄語:不得虛言、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淫詞艷語。
  5. 不飲酒:不得飲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性戒與遮戒

五戒中,又分為性戒與遮戒,性戒為佛法與世法皆不容許者,包者五戒中前四戒;遮戒是佛陀制來為弟子們遮止防犯性戒於未然的,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飲酒戒為遮戒。

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輕罪可通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三塗,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三塗;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餘涅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

Reference:

Sunday, October 3, 2021

學佛入門(四) -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主講:常禮法師

十二因緣是生死循環的三世因果,是構成連續生死之苦的起因。本課法師先從順序由因果關係講解,再談如何逐步逆轉,達至滅卻苦因,斷絕生死的目的。

四聖諦中的集諦、滅諦可用十二因緣說明,如下: 
注意雖然以下說明分為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但是每一世都包念了三世的元素。現在世,同時是過去世的未來世,以及未來世的過去世。

過去世

無明

迷之根本,即無知,即貪 、嗔、痴等煩惱。此乃眾生迷惑於生死界中的根源。

即行業,從無明產生的意識行為。前世所造的種種善業和惡業。
這裡注意,不但惡業是生死的根源,善業亦是。因此第一課說的「天人善法」並非究竟之法。

現在世

過去世種種行為所積聚的業體,識乃投入母胎的最初一念。

名色

即投入母胎之後,業體的心識(精神)和胎體的肉身(物質)所結合的狀態。

六入

即在母胎中,逐潮形成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又名為六根。
因為一切善惡行為的造作和感受均由此六種官能為媒介,而達於心體,成為業因業種或苦因苦種,所以為為六入,意為諸業的六個入口。

出胎之後,自我身心的六入和外在環境的六塵接觸。六塵即即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的一切事物。

觸之後產生的苦或樂的感受。

受之後,所起欣樂厭苦、求樂避苦,並且貪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對於自己所喜所貪的慾求事物,生起執著不捨的心理。
法師解釋嗔亦是一種不捨,舉例說,對一個一直討厭的人,便是不捨於下他。

愛和取後,所造下的種種善惡行為的有漏之因,故將接受未來的生死果報。即過去世的「行」。

未來世

今生造了生死的業因,必將接受來生的再度出生的業果,那 便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構成的身心,和此身心所處的環境。

老死

來生既然有了五蘊所成的身心,又將衰老而至死亡。

逆轉十二因緣

如果順著十二因緣的三世因果,周而復始的繼續下去,便是以集諦來說明苦諦的根由,眾生永遠是眾生,不會脫離苦的範圍。

要擺脫生死,應著眼於反方向斷絕現在世的苦因(即愛、取、有),當中以「愛」為起點。要做熄滅五欲並不容易,法師建議我們參考聖嚴師父的「四要」。四要是安定人心的主張: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法師並教我們嘗試做到「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作為起點。

現在世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之中,觸及之前四果無法避免,高人要更進一步,會從「受」入手,避免產生苦受及樂受,以不苦不樂的捨受代替,這需要更高深的修行才能做到。

Reference:



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學佛入門(三) - 四聖諦八正道

四聖諦八正道

主講:常禮法師

四聖諦

四聖諦,指四種真實的道理,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至鹿野苑初轉法輪,所說的便是四聖諦。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論任何宗派傳承,均會說四聖諦。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包括苦的存在與滅苦的方法:

苦諦:苦果,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當中包括第一課所說的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集諦:苦因,苦的原因,主要是貪、嗔、癡三毒。
滅諦:苦滅,即寂滅、涅槃,已消滅苦、無煩惱的狀態。
道諦:通至滅的道路,一般指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是消滅苦的方法,包含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

正見為八正道中最重要一道,乃其餘七道之根本,即正確的想法,有分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
世間正見包括:
  1. 有善有惡:能分善惡,佛教以內心與行為影響為善惡標準。
  2. 有業有報:任何業都有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3. 有三世:相信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4. 有凡聖:世上有凡夫、有聖人,凡夫可通過正確的修行成為聖人。
出世間正見即四聖諦。

正思維

正確的想法,包括:
  1. 出離:捨離世間的樂、自私、執著
  2. 無恚:慈、善、仁愛,對治嗔心
  3. 無害:無害、悲憫,對治殘忍、無情
正語

正確的言言,包括:
  1. 不妄語:不說謊
  2. 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3. 不惡口:不說惡毒的說話
  4.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說話時,只說真實的話,只話對人有益的話;真實、對人有益、但逆耳的話,則在適當的時候說。

正業

正確的身體行為,包括: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正命

正確的謀生方法,即不做以下行業:
  1. 販賣武器
  2. 販賣人口
  3. 販賣肉食(指屠夫)
  4. 買賣酒類
  5. 買賣毒品
以上是佛陀時代的邪命,現代有更多。

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內容是其餘七正道。

  1. 已生之惡令清除   (放)
  2. 未生之惡不令生 (防)
  3. 未生之善令生起 (修)
  4. 已生之善令增長 (保)
何時堪精進?
年少,無病,豐年,人人和合,僧團和合之時。
常常有人推說很忙,沒時間修行,等到有空時便會去修行。如果等有空才去修行的話,那便不是修行,而是一個休閒活動。


正念

正確的意念或覺知:沒有揀擇、批判,純粹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安住當下。

法師提到四念住,但沒有詳述。


正定

正確的禪定:心的訓練。

三無漏學

總括而言,八正道可跟三無漏學,即「戒定慧」相應,正見、正思維屬慧,正語、正業、正命屬戒,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定。

Monday, September 6, 2021

學佛入門(一) - 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

主講:常展法師

 人生在世的處境

  1. 理性上不明所以
  2. 感性上不能滿足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佛陀提出的解決方法 (學佛的三個層次):

人天善法

最基本的層次為人天善法,即為善除惡,在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定義後述)中向上流,以減少苦報。惟福報享盡後,仍得受輪迴之苦,並非究竟法。

出離生死

其次為修解脫道,以脫離三界。雖能斷絕煩惱,但仍未達究竟。
法師比喻為放長假,得離開三界才能斷絕煩惱。

究竟成佛

最終目標為成佛,仍在三界內,但已不受三界各種苦的影響。

佛教是否宗教?

佛教的本質並不是宗教,惟具備宗教功能。
例如遇到危難時唸觀世音菩薩聖號,可得菩薩幫助,惟此並非佛教本質。佛教本質乃透過佛法,引渡眾生從自我中心解脫,最終成佛。
與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教主」並非神,並非絕對的高高在上;透過修行,眾生皆有潛質成佛,與「教主」「平起平坐」。

佛教的世界觀

緣起的世界觀:無始無終的生住異滅

佛陀說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法師解釋以人類的智慧,無法理解世界的起始與終結,因此佛陀只以「無始無終」解釋,並不再解釋下去。
世間萬物都只是因緣和合下的假有,一切事物在出現(生)後,只會維持一段時間(住),然後便會變壞(異)、消失(滅)。

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或曰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所渡化眾生的世界,世界上有無數無量的佛,所以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小世界皆有三界六道。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人的立場

  1. 世界由眾生業力和佛陀願力所成
  2. 所以人間淨土可以同心同願實現

佛教的人生觀

了解生命真相

生老病死

誰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只是生命表象,並不是生命的本質。如相信輪迴,或相信死後會到另一世界,此生的生老病死只是表象、有如衣服。

有受皆苦

佛教認為所有感皆都是苦,分為三苦:
  1. 苦苦:不如意之事,生老病死等世人理解的苦
  2. 壞苦:如意之事,都是無常的,終將變異;失去時所受之苦
  3. 行苦:(尚未理解,參考wikipedia大法鼓)

佛教的積極

佛教的目標是徹底解決苦。

確立人生價值觀

無常無我的人生觀

  1. 「我」是由無常變化過程中的暫時存在
  2. 沒有永恒獨立存在的自己

面對現實的人生觀

  1. 因果如此,以正確的因果觀面對人生遭遇
  2.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3. 四它

積極努力的人生觀

  1. 因緣增上,要離苦得樂必然止惡揚善
  2.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
    1. 真正開悟才能真正信因緣

空為解脫的人生觀

  1. 實證空性,從自我中心中解脫,是人生究竟價值所在
  2. 一切現象均是緣起性空

總結:

佛教最大的特色為「緣起性空」

Saturday, August 22, 2015

期權基本策略(一)

期權策略千變萬化,在不同市況可採用不同的策略以獲利。
本篇將由淺入深先介紹只使用一隻期權的基本策略,以後將陸續介紹使用不同期權組合、更複雜的策略。

看漲行情的基本策略

假如看好一隻股票,認為它的股價會向上的話,我們可以探取以下幾個不同的行動:購入股票、認沽短倉(Short Put)、及認購長倉(Long Call)。它們各有不同的成本、潛在回報及風險,各適合在不同的情況及不同性格的投資者使用。

購入股票

購入股票是最基本的策略,亦是很多人唯一會使用的策略。
成本:
相對購入期權,購入股票的成本較高,購入者需付出股價的全部以擁有股票。
潛在回報:
理論上股票最潛在回報是無限的,股價每升一元,投資者便多一元回報。
風險:
最大損失是全部股價,但股價幾乎不可能跌至零。

認沽短倉(Short Put)

售出賣股票的權利,以賺取期權金。
Short Put又可再細分為Cash-Secured Put和Naked Put。Cash-Secured Put的意思是建立短倉時,同時準備足夠的金額,以在期權被行使時購入股票;Naked Put則相反,不會為購入股票作準備,期望期權不會被執行。Naked Put風險很高,一旦被執行,可能要付出高昂利息以獲得緊急現金。本篇提及的Short Put將集中討論Cash-Secured Put。
成本:
建立短倉需付出保險金,視乎到期日及行使價,一般是合約價值的數個百份點至數十個百份點不等。Cash-Secured Put除了保證金外,還額外備用購入股票的金額,其成本與股票相同。
潛在回報:
Short Put的回報是有限的,最大回報是全部期權金。Cash-Secured Put另加上備用金額賺取的無風險利潤。
風險:
當股價跌至低於行使價,期權便可能被行使。投資者須以高於市價購入相關股票,投資者必須準備足夠金錢以購入股票。
期權金收入可彌補部份股價下跌帶來的損失,當股價下跌的損失超過期權金的收入時,便開始產生淨損失,股價每下跌一元,投資者便會損失一元。
股價跌至零時,短倉的損失會達至最大。

認購長倉(Long Call)

買進購買股票的權利,以賺取股價升幅。
Long Call有兩種平倉策略-賣出期權或行使。若投資者期望賣出期權,賣出的時間會影響回報,越遲賣出,剩餘時間值越低。本篇中的Long Call將集中討論前者。
成本:
建立長倉的成本是付出的期權金。
潛在回報:
Long Call的潛在回報是無限的,相關股票的股價每上升一元,Long Call的內涵值便多一元。
風險:
最大損失是全部期權金。如期權到期日股票價格不高於行使價,期權便失去全部價值。

不同市況下的表現

不同市況下,不同策略會有不同表現。本節會以例子比較不同策略下的盈虧,以下會以兩種不同方式比較:
  1. 絕對值,以相同數量的股票/期權比較獲得的回報。
  2. 百份比,以投入的金額與獲得的回報之比率進行比較。
我們會比較三種不同策略:

  1. 購入股價
  2. Short Put 輕微價外期權,並持有至到期
  3. Long Call 輕微價外期權,並待價而沽

股價大漲

這裡大漲的定義是股價上升幅度遠勝初始的期權金。
以絕對值計,以上三種策略回報最少是Short Put。由於Short Call的全部回報來自期權金,股價的上升並不會令Short Put的回報增加。Long Call的回報取決期權行使價及平倉時的剩餘時間值,期權購入時是輕微價外,股價大漲後變為價內,其內涵值的上升會很接近股價上升;至於其剩餘時間值則會隨時間流逝而減少,但會隨波幅上升而增加,因此,Long Put的絕對回報有可能高於或低於股票。
以百份比計,回報最高的是Long Call,由於其成本遠低於股票,最低回報則只比股票略低。Short Put則相反,成本與股票相同,但回報卻遠遜,因此其回報最低。

股價小漲

這裡小漲的定義為股價上升與期權金相若。
以絕對值計,Long Call的回報視乎剩餘時間值及內涵值的變化,有機會高於或低於股票回報。Short Put的期權金回報與股票相若,但備用金額能產生額外無風險利潤,其回報略高於股票。
以百份比計,由於Long Call的成本遠低於股票及Short Put,其回報最高。Short Put的回報則略高於股票。

股價橫行

股票價格並不會永遠如我們預測的走勢相同,雖然本篇的主題是看漲策略,但股價可能出現不如預期的情況,例如橫行,或下跌,我們要把這些情況都考慮。
股價橫行時,唯一能獲利的是Short Put,只要股價不低於行使價,股價升跌並不影響回報。
購入股票,則不賺不賠。
唯一會出現虧損的是Long Call,由於股價橫行,期權內涵值不會上升;股價橫行亦會導致波幅下降,直接令時間值隨時間流逝。

股價小跌

這裡小跌的定義為股價下跌與期權金相若。
無論以絕對值還是百份比計,Short Put的損失都是最少,期權金的收入可補償部份甚至全部股價下跌帶來的損失。
以絕對值計,Long Call少於股票,股價小跌不會導致Long Call在到期日前損失全部價值,相反,股票則損失卻跟期權金相若。
以百份比計,由於股票的成本遠高於Long Call,其損失百份比要低於Long Call。

股價大跌

這裡大跌的定義為股價下跌遠大於期權金。
以絕對值計,損失最少的是Long Call,由於Long Call的最多損失不會超過全部期權金,其損失遠低於股票。其次是Short Put,期權金的收入彌補了一部份的損失,因此其損低亦少於股票。
以百份比計,損失最多的卻是Long Call,股價大跌將導致Long Call損失大部份價值,股票卻只損失部份價值。Short Put的損失最少,由於成本與股票相同,損失卻少於股票。

總結

投資者可根據不同的市況及風險,選擇不同的投資工具。假如投資者打算選擇期權,他們還要決定期權的行使價與到期日。下篇將簡單介紹行使價及到期日的一些考慮。

Reference:

http://www.optionseducation.org/strategies_advanced_concepts/strategies.html
https://www.hkex.com.hk/eng/sorc/options/stock_options_search.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