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
主講:演清法師
三皈
甚麼是三皈?
三皈是皈依三寶。
皈,皈是回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
三寶是指佛、法、僧:
佛寶,是指修行至福德、智慧圓滿,脫離輪廻的聖者。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與及他方世界的佛陀,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
法寶,是指修行的方法和道理。此即現存的經、律、論三藏經典可以啟發我們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實踐的準則。
僧寶,是指護持佛法,教化眾生的團體。包括菩薩、阿羅漢和一般的僧眾,而一般的僧眾是僧寶的中心。
為何要皈依三寶?
何任技藝,均需名師,以承受老師的所學所長,學佛亦一樣。
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皈依三寶的好處
心理上,如同註冊手續,可堅定信仰心理,增強意志力,是由俗趨聖之通道。
宗教上,能積廣大的福德,並獲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
皈依的心態:提昇自我生命的品質。
皈依的方法
佛在世時,並不需要甚麼儀節,只需簡單在佛前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
後世皈依則有比較隆重的儀式,以激發虔誠之心,細節不在此詳述。惟受皈依時,重點有二:
- 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 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見《律學要略》)
五戒
戒者,警也,警覺的意思,乃不能做的事。
聖嚴法師說:「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可以保護我們。
有人擔心受戒後很多事不能做,會失去自由,可是不能做的壞事,無論受戒與否,都不應做,受戒只是令自己有多點提醒。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吸毒,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則,非常繁複,可參考戒律學綱要(連結在文末),現僅簡述如下:
- 不殺生:不殺害一切有情眾生。
- 不偷盜:不屬於自己應得的任何財物,均不得不與而取,不論巧取或強奪,皆為不法的行為。
- 不邪淫:不正當的性行為。
- 不妄語:不得虛言、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淫詞艷語。
- 不飲酒:不得飲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性戒與遮戒
五戒中,又分為性戒與遮戒,性戒為佛法與世法皆不容許者,包者五戒中前四戒;遮戒是佛陀制來為弟子們遮止防犯性戒於未然的,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飲酒戒為遮戒。
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輕罪可通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三塗,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三塗;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餘涅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