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特色
主講:常展法師
人生在世的處境
- 理性上不明所以
- 感性上不能滿足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 理性上不明所以
- 感性上不能滿足
佛陀提出的解決方法 (學佛的三個層次):
人天善法
最基本的層次為人天善法,即為善除惡,在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定義後述)中向上流,以減少苦報。惟福報享盡後,仍得受輪迴之苦,並非究竟法。
出離生死
其次為修解脫道,以脫離三界。雖能斷絕煩惱,但仍未達究竟。
法師比喻為放長假,得離開三界才能斷絕煩惱。
究竟成佛
最終目標為成佛,仍在三界內,但已不受三界各種苦的影響。
佛教是否宗教?
佛教的本質並不是宗教,惟具備宗教功能。例如遇到危難時唸觀世音菩薩聖號,可得菩薩幫助,惟此並非佛教本質。佛教本質乃透過佛法,引渡眾生從自我中心解脫,最終成佛。與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教主」並非神,並非絕對的高高在上;透過修行,眾生皆有潛質成佛,與「教主」「平起平坐」。
佛教的世界觀
緣起的世界觀:無始無終的生住異滅
佛陀說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法師解釋以人類的智慧,無法理解世界的起始與終結,因此佛陀只以「無始無終」解釋,並不再解釋下去。
世間萬物都只是因緣和合下的假有,一切事物在出現(生)後,只會維持一段時間(住),然後便會變壞(異)、消失(滅)。
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或曰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所渡化眾生的世界,世界上有無數無量的佛,所以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小世界皆有三界六道。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人的立場
- 世界由眾生業力和佛陀願力所成
- 所以人間淨土可以同心同願實現
佛教的人生觀
了解生命真相
生老病死
誰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只是生命表象,並不是生命的本質。如相信輪迴,或相信死後會到另一世界,此生的生老病死只是表象、有如衣服。
有受皆苦
佛教認為所有感皆都是苦,分為三苦:
佛教的目標是徹底解決苦。
確立人生價值觀
無常無我的人生觀
- 「我」是由無常變化過程中的暫時存在
- 沒有永恒獨立存在的自己
面對現實的人生觀
- 因果如此,以正確的因果觀面對人生遭遇
-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 四它
積極努力的人生觀
- 因緣增上,要離苦得樂必然止惡揚善
-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
- 真正開悟才能真正信因緣
空為解脫的人生觀
- 實證空性,從自我中心中解脫,是人生究竟價值所在
- 一切現象均是緣起性空
總結:
佛教最大的特色為「緣起性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