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在法鼓山香港道場學習佛法已有一段時間,很感恩,在那裡我學到很多佛法中的基礎知識。惟當中一些宗教性質較重的部份我始終未能接受,例如法會、淨土宗,尤以後者為甚,總覺得與佛陀最初的教法相違背。
現存的漢傳佛教,大多是禪淨雙修,法鼓山系統亦然。雖然我了解過聖嚴師父的禪淨思想是以禪攝淨,念佛是緣起、參禪才是究竟,但我還是很希望能回歸佛陀本懷,了解漢傳佛法與佛陀最初的教法有何分別。
《阿含經》與一行禪師《佛雨灑下》
在法鼓山系統,我們大多透過聖嚴師父的著作學習,較少直接閱讀佛經,但要回歸佛陀本懷,直接閱讀佛經肯定是更直接的方法。佛經當中,在第一次結集中成書的《阿含經》應該比較適合。
公共圖書館的館藏中,講《阿含經》的並不多,但很感恩,有緣遇上一行禪師的《佛雨灑下》一書。
該書引用並闡述了四部經書:《八大人覺經》、《吉祥經》、《蛇喻經》及《中道因緣經》,當中後兩者分別出自《中阿含經》及《雜阿含經》,這兩部份解說得十分精采,值得再三細讀。
書中的一段,甚至令我重拾追尋正法的信心:
正法已清楚、完整地宣說,需要的只是聰慧和善巧地接受和行持。
- 阿梨吒經(中阿含經200)
既然在中阿含經中,佛陀已說正法已完整地宣說,即意味著,在原始佛法經典中已可以得到完整正法,在我的學佛路上,無異於柳暗花明又一村。
雖然對經文的理解仍未很透徹,但仍想先獻醜分享蛇喻經的一些讀後感。
蛇喻經
簡介
蛇喻經是說佛陀的弟子阿梨吒一再對其他比丘說欲樂並非修行的障礙,佛陀訓斥了他,重申欲樂是修行的障礙,其後對眾比丘了蛇喻經,講解「蛇喻」、「筏喻」等正確看待佛法的方法;最後再講解「無我」、「無常」和「涅槃」,即三法印,是我認為最精采的部份。
阿梨吒的錯誤見知
一行禪師認為,阿梨吒能影響一些僧尼,證明他並不是沒有智慧的人。他認為行欲無障礙可能是因為他分不清安樂和欲樂的界線。佛陀說安樂能滋養我們,但欲樂卻帶來痛苦。例如五欲-財色名食睡是修行的障礙,例如過量的睡眠、花大量時間追求美味的食物;然而,每天充足的睡眠及清淡、健康的食物卻有利我們學習與修行。這是安樂與欲樂的分別。
佛陀說,沉迷欲樂使人失去自由,因此我們以修行保護自己,免為欲樂所困。
蛇喻、筏喻
此部份為蛇喻經的要旨,目的在於破除執著,而不是解釋欲樂的禍害及解說三法印等概念。
佛陀以捕蛇來比喻誤解佛法的危險,就如空手去捕蛇,蛇會轉頭去咬人的四肢或身體,如此捕蛇,受許多苦卻毫無益處;善巧學習佛法的人,就如果捕蛇之人懂得使用有叉的長棍來按著蛇頸,這樣雖然蛇能用身體纏繞補蛇人的四肢,卻咬不到捕蛇人,如此捉蛇雖不用受許多苦,也不勞累。他們善巧地理解文字和義理,不會有顛倒的理解,學習亦不是為了爭論,而是為修行和解脫。
佛陀接著用另一個比喻來幫助我們不執著於佛法教義。
筏喻法說一個要過河的人,河邊卻沒有任何船隻和橋梁,於是他自己收集木材紮成一隻木筏,並成功渡河。之後,他覺得自己花了許多時間製作木筏,因此不想捨棄它,便想帶同它上岸繼續前行。這個做法並沒有任何益處。有益的做法應是把它置於水邊,讓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陀教導的無常、無我、空性和涅槃等,並非理論,亦非對實相的絕對詮譯,而是幫助我們修習的方法。使我們困在其中的,並不是正法,我們必須了解至關重要的一點。
無我
無我是很基本的佛法概念,但卻是最為人誤解的教理之一。
即使在書中,關於「無我」或者「我」的定義或見解,就零散分佈在書中不同地方。這裡稍微組織一下:
「無我」的定義
- 無我可以普遍和簡單地定義為沒有不變和恒常的實體,無論人或是物。一切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
「我」的定義
- 「無我」的相反,即一個不變、恒常的實體。
- 擁有絕對自主的實體。五蘊非常在,亦無自主,因此五蘊「無我」。
關於「我」的錯誤知見
- 六見處
- 即六種錯誤的認知,基於這些認知而有「我」這個概念
- 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
- 三種我見,這裡以色(身體)為例,可以推而廣之至受想行識和世界
- 這身體是「我所」:身體非我,但視為我所擁有的
- 這身體是「我」
- 這身體是「神我」:神我指精神本體,是宇宙本質
三種我執
- 這身體是我
- 這身體是我的
- 我在這身體之中,這身體在我之中。但我非身體、身體非我。
那「我」究竟是甚麼?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這個身體不是我,甚至不是我為我擁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那麼這個身體,究竟是甚麼?如不是我的,那又是誰的?「我」究竟是甚麼?正在寫這篇文章的,又究竟是甚麼?
一行禪師這時提到「見依」,意思是以我見為依。
人們為了安心,不用害怕虛無和斷滅,因而執取「我」的概念,這是人類普遍的需要。
只以「見依」還在,就有恐懼、痛苦和失望。可是,一旦失去這個信念,很多人卻會變得混亂和絕望,從認為有一個常在我「我」掉進「斷滅」的深淵,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中道
事實上,佛陀教導,在五蘊和世界中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但佛陀從未說五蘊和世界是虛無。
五蘊聚合而成的存在,無常又無我。因爲這存在是無常和無我,因此不能說它的本質是有或無,是恆常還是斷滅。說它是無,那不正確;說它是有,也不正確。五蘊和世界超越這四種意念:有(bhava)、無(abhava)、恆常(sassata)和斷滅(uccheda)。此即佛陀所說的中道。
這些概念,我相信已超出正常人能理解的範圍。第一次讀蛇喻經時,其實覺得有點奇怪,前半部份講不要執著於概念,後半部份卻是解釋不相干的無我、無常、涅槃。寫到這裡,忽然發現,其實是相關的。
無我等概念,非常複雜,甚至超出常人理解範圍,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概念,就好像徒手捕蛇,非常危險而且有害。要記住,這些概念只是指月之指,並非月亮本身,只是最後需要捨棄的工具。
透過「無我」這個概念,我們知道要放下我執,但是要實證無我,卻不是透過概念能夠達到的,只能透過修行去觀照,最後看到五蘊和世界的真相。
無常、涅槃
下篇續談蛇喻經剩下的內容:無常、涅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