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學佛入門(三) - 四聖諦八正道

四聖諦八正道

主講:常禮法師

四聖諦

四聖諦,指四種真實的道理,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至鹿野苑初轉法輪,所說的便是四聖諦。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論任何宗派傳承,均會說四聖諦。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包括苦的存在與滅苦的方法:

苦諦:苦果,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當中包括第一課所說的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集諦:苦因,苦的原因,主要是貪、嗔、癡三毒。
滅諦:苦滅,即寂滅、涅槃,已消滅苦、無煩惱的狀態。
道諦:通至滅的道路,一般指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是消滅苦的方法,包含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

正見為八正道中最重要一道,乃其餘七道之根本,即正確的想法,有分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
世間正見包括:
  1. 有善有惡:能分善惡,佛教以內心與行為影響為善惡標準。
  2. 有業有報:任何業都有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3. 有三世:相信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4. 有凡聖:世上有凡夫、有聖人,凡夫可通過正確的修行成為聖人。
出世間正見即四聖諦。

正思維

正確的想法,包括:
  1. 出離:捨離世間的樂、自私、執著
  2. 無恚:慈、善、仁愛,對治嗔心
  3. 無害:無害、悲憫,對治殘忍、無情
正語

正確的言言,包括:
  1. 不妄語:不說謊
  2. 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3. 不惡口:不說惡毒的說話
  4.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說話時,只說真實的話,只話對人有益的話;真實、對人有益、但逆耳的話,則在適當的時候說。

正業

正確的身體行為,包括: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正命

正確的謀生方法,即不做以下行業:
  1. 販賣武器
  2. 販賣人口
  3. 販賣肉食(指屠夫)
  4. 買賣酒類
  5. 買賣毒品
以上是佛陀時代的邪命,現代有更多。

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內容是其餘七正道。

  1. 已生之惡令清除   (放)
  2. 未生之惡不令生 (防)
  3. 未生之善令生起 (修)
  4. 已生之善令增長 (保)
何時堪精進?
年少,無病,豐年,人人和合,僧團和合之時。
常常有人推說很忙,沒時間修行,等到有空時便會去修行。如果等有空才去修行的話,那便不是修行,而是一個休閒活動。


正念

正確的意念或覺知:沒有揀擇、批判,純粹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安住當下。

法師提到四念住,但沒有詳述。


正定

正確的禪定:心的訓練。

三無漏學

總括而言,八正道可跟三無漏學,即「戒定慧」相應,正見、正思維屬慧,正語、正業、正命屬戒,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定。

Monday, September 6, 2021

學佛入門(一) - 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

主講:常展法師

 人生在世的處境

  1. 理性上不明所以
  2. 感性上不能滿足
人生的本質就是苦。

佛陀提出的解決方法 (學佛的三個層次):

人天善法

最基本的層次為人天善法,即為善除惡,在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定義後述)中向上流,以減少苦報。惟福報享盡後,仍得受輪迴之苦,並非究竟法。

出離生死

其次為修解脫道,以脫離三界。雖能斷絕煩惱,但仍未達究竟。
法師比喻為放長假,得離開三界才能斷絕煩惱。

究竟成佛

最終目標為成佛,仍在三界內,但已不受三界各種苦的影響。

佛教是否宗教?

佛教的本質並不是宗教,惟具備宗教功能。
例如遇到危難時唸觀世音菩薩聖號,可得菩薩幫助,惟此並非佛教本質。佛教本質乃透過佛法,引渡眾生從自我中心解脫,最終成佛。
與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教主」並非神,並非絕對的高高在上;透過修行,眾生皆有潛質成佛,與「教主」「平起平坐」。

佛教的世界觀

緣起的世界觀:無始無終的生住異滅

佛陀說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法師解釋以人類的智慧,無法理解世界的起始與終結,因此佛陀只以「無始無終」解釋,並不再解釋下去。
世間萬物都只是因緣和合下的假有,一切事物在出現(生)後,只會維持一段時間(住),然後便會變壞(異)、消失(滅)。

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或曰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所渡化眾生的世界,世界上有無數無量的佛,所以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小世界皆有三界六道。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人的立場

  1. 世界由眾生業力和佛陀願力所成
  2. 所以人間淨土可以同心同願實現

佛教的人生觀

了解生命真相

生老病死

誰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只是生命表象,並不是生命的本質。如相信輪迴,或相信死後會到另一世界,此生的生老病死只是表象、有如衣服。

有受皆苦

佛教認為所有感皆都是苦,分為三苦:
  1. 苦苦:不如意之事,生老病死等世人理解的苦
  2. 壞苦:如意之事,都是無常的,終將變異;失去時所受之苦
  3. 行苦:(尚未理解,參考wikipedia大法鼓)

佛教的積極

佛教的目標是徹底解決苦。

確立人生價值觀

無常無我的人生觀

  1. 「我」是由無常變化過程中的暫時存在
  2. 沒有永恒獨立存在的自己

面對現實的人生觀

  1. 因果如此,以正確的因果觀面對人生遭遇
  2.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3. 四它

積極努力的人生觀

  1. 因緣增上,要離苦得樂必然止惡揚善
  2.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
    1. 真正開悟才能真正信因緣

空為解脫的人生觀

  1. 實證空性,從自我中心中解脫,是人生究竟價值所在
  2. 一切現象均是緣起性空

總結:

佛教最大的特色為「緣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