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其中一個難讀之處,在於一個概念會分散在多個不相連的章節同提及;但同一章又會有多於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不爭」是一個被多次反覆提及的概念,「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令我咀嚼良久。
現今社會,人人爭名逐利。在紙醉金迷的香港情況更嚴重,從出生開始便不斷地競爭。上學前爭取贏在起跑線;上學後爭取學得比人多、學得比人深,補習班、興趣班不斷;再之後爭公開試,爭好工作,爭賺更多錢。
人人都想得到更多,忽略了「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要有空間,才可有所得;相反擁有太多則會感到迷惑。
凡事皆爭,不如不爭。如不與人爭,天下人便不能與你爭。那是不是說,凡事皆以消極、放棄的態度去應對?那亦不是,其中第七十三章的段說明了: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要做到不爭而善勝。
然則,何謂不爭而善勝?想著想著,忽然想到金庸小說中的九陽真經,九陽真經是小說中一部武功秘笈。雖然是虛構,但當中經文卻包含著哲理: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就是說,別人如何強橫、如何狠惡,對我皆無影響,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不正正是與不爭的思想暗合嗎?
九陽真經在小說中是一部佛家的典籍,沒想到當中也包含了道家的哲理。查看一下維基百科,原來新版中的成書經過作出了修改:
在最新修改版本中,作者寫成在嵩山中一位奇士鬥酒勝了王重陽,得以借觀《九陰真經》,此人觀看後覺得《九陰真經》陰氣太重,一味崇揚道家黃老之學,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未及陰陽互濟之妙,於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寫下自創的《九陽真經》。
原來新版中,九陽真經改為著重陰陽互濟,那當中包含道家思想就合理了。沒想到金庸連此等細節也有注意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